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1月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经贸与管理学院就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举行联合研讨会。双方围绕《供应链智慧仓配运营》课程,就如何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协同育人模式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探讨。

研讨会上,数字经贸和管理学院的祝红军老师介绍了《供应链智慧仓配运营》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坦诚地指出了现有思政元素融入存在略显生硬的问题。她期望通过两院合作,挖掘出与课程内容匹配度更高、更具深度的思政元素,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祝老师还提出了创新的合作设想:一方面,邀请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实训基地,亲身体验,共同提炼鲜活的思政案例;另一方面,将专业课中的优秀案例引入思政课堂,实现课程间的“双向进入、资源共享”。
与会教师对这一合作构想反响热烈,并围绕如何提升思政育人实效集思广益,并就深化合作机制、创新育人模式达成了初步共识。大家赞同祝老师提出的“双向进入、资源共享”模式,认为这是打破课程壁垒、实现深度协同的有效路径。
老师们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拔高政治站位,紧扣时代脉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宝娟指出,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宏大的时代背景与行业发展,及时融入党和国家的最新会议精神与发展理念,确保思政案例的前沿性和方向性,从而提升思政主线的思想高度。数字经贸和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凌书娟强调,物流行业日新月异,课程思政应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宏观趋势和行业发展战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她还提出,在合作中应共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吃苦耐劳的品质、严谨诚信的职业道德以及深耕专业的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标。
老师们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拓宽思政维度,丰富育人内涵。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璐老师建议,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供应链环节,结合国家“双碳”目标,以京东绿色物流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通过引入物流法规等内容,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张琴老师提议,深度挖掘本校优秀校友的奋斗事迹,以身边榜样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她还指出,除了强调工匠精神,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布局,例如冷链运输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气氛热烈,成果丰硕。双方就《供应链智慧仓配运营》课程的思政元素优化达成了初步意见,明确了后续的工作方向与合作机制。此次跨学院的深度对话,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携手共进、协同育人开辟了新路径,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奠定了基础。